毛振强 刘赪娜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100029)
摘要: 本文根据国家文物局2008-2009年度全国文物安全大检查采集的部分数据,对改造国保单位“三防”设施的资金需求进行了评估,旨在为改善国保单位的三防设施建设质量、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初步改善第一至第六批23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设施建设水平约需37亿元,投入49亿元可使三防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防,经费
1. 数据资料
2008年10月到200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开展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文物安全大检查工作。其成果之一是用问卷调查方法掌握了20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2006~2008年文物安全资金投入数量,以及安防设施、消防设施和防雷设施(简称“三防”设施)改造经费需求。
这2012个国保单位共包含2575处地点(有的国保单位包含多个地点),在采集各单位基础数据时,每个地点有一条数据。本文中,当多个地点共用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时,每个地点称为一处“国保单位地点”。例如,奎聚楼和典常楼共用“福建土楼”这个国保单位名称,则按1个国保单位、2处国保单位地点计算。在这2575条数据中,同时填报了2008年文物安全资金投入数量和三防设施改造经费需求的数据共1117条。
这1117处国保单位地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涵盖文物保护单位的各个类别,可基本反映国保单位2006~2008年的安全资金投入和三防设施改造经费需求情况。
2. 评估结果
根据调查资料,作者设计了一套计算方法(见本文第3部分),评估改善我国国保单位安防设施、消防设施和防雷设施所需的资金(以下简称“三防经费需求”)。结果表明(图1):投入37亿元可以初步改善全国第一至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防设施,投入49亿元可使全国国保单位的三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从图1可以看出:
1) 三防经费需求少于37亿元时,计算结果很不稳定;
2) 三防经费需求多于37亿元、少于40亿元时,出现了第一个相对稳定的计算结果。
3) 当计算的三防经费需求达到48亿元-49亿元时,出现了第二相对稳定的计算结果;而且,这个结果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第一个相对稳定的计算结果;这个结果仅比第一个结果多11亿元,增长率为29.7%。
4) 当三防经费需求达到50亿元-51亿元时,出现了第三个相对稳定的计算结果;而且,这个结果的变异系数较前两个都小。另外,这个结果仅比第二个结果多1.8亿元,增长率仅为3.7%。

图1 模拟的国保单位三防经费需求曲线
这说明,国保单位的三防经费需求存在多个变化相对较小的稳定范围(收敛范围)。从第二个收敛范围开始,其后每个收敛范围较前一个收敛范围的增量越来越小。因此,用第二个收敛范围来表达国保单位的三防经费需求可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3. 评估方法
3.1 基本思路
调查资料采集了部分国保单位地点“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和“三防经费需求”(即安防设施经费需求、消防设施经费需求和防雷设施经费需求之和)。但是,由于各单位之间的经费需求可比性很小,每个单位填写的“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和“三防经费需求”的可靠性也难以检验。因此,难以用各单位填写的数据直接计算全国国保单位的三防经费需求。
但是,根据统计学原理,当样本的数量(本文中指国保单位地点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样本的特征值(本文中指每个国保单位三防经费需求的平均数)就会逐渐趋向稳定(即出现收敛现象)。样本特征值的收敛范围可以近似看作群体(全部国保单位)三防经费的平均数,有了平均数,就可以计算出三防经费的需求总额。
3.2 基本假设
1) 假设实施过三防设施改造的国保单位(即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数字大于0的单位,下同)填报的“三防经费需求”数字相对准确。
2) 假设大多数国保单位在填报“三防经费需求”时,出于保护文物的合理善意,会适当地多报经费需求。各国保单位填报的“三防经费需求”与该单位“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之比称为需求倍数。
3) 假设大多数国保单位填报“三防经费需求”时即使存在多报经费的善意,这种善意也是经济理性的。即,填报人明白,如果他填报的过多,填报结果是无效的。
4) 假设各国保单位的“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不足以使该单位的三防设施全部达到相应的验收标准;而各单位填报的“三防经费需求”额度可以使该单位的三防设施全部达到相应的验收标准。
3.3 计算过程
第一步,从全部调查资料中挑选出“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和“三防经费需求”都大于0的调研记录。
第二步,计算每个国保单位地点“三防经费需求倍数”。计算方法是用每个国保单位地点的“三防经费需求”除以该单位“2008年地方文物安全资金投入”。
第三步,分别选出“三防经费需求倍数”介于0-1(大于0,小于等于1,下同)、0-2、0-3、0-4、0-5••••••0-20的调研记录,共20组;每个组称为一个“子样本”。
第四步,计算每个子样本单个国保单位地点的“平均三防经费需求”。计算方法是用每个子样本内所有单位的三防经费需求之和除以样本数量。
第五步,计算参与调研的2575个国保单位地点的“总三防经费需求”,其方法是用各组子样本的“平均三防经费需求”乘以2575。由于这2575个国保单位地点属于2012个国保单位,这一步得到总经费需求也就是2012处国保单位的总三防经费需求。
第六步,计算我国全部国保单位(2351处)的三防经费总需求。用第五步求得的结果除以2012,再乘以2351,即得到我国全部2351处国保单位的三防经费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