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和社会服务 >> 海外文物征集
国家海外重点珍贵文物回流工程:五年,两亿五千万元

发布日期:2011-03-24

  2006年10月18日,《纽约时报》以显著篇幅报道了美国国务院为了取悦博物馆馆长、艺术品交易商以及不开心的考古学家等不同利益群体,同意推迟对中国所提出美限制中国艺术品以及文物进口的要求作出的决定,并表示至少将拖至明年初。该报道再度引发了国际古董界、收藏圈对中国流失文物及文物回流的关注。针对海外文物回流这一近年来持续热度的话题,本刊专访了负责承办国家重点文物征集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并独家刊发部分珍贵文物回流的细节内幕。采访中,张习武再三对记者表示,感谢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及中央财政这几年的支持,才能令这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顺利地进行下去。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02年,文物回流从无序走向计划中国是世界上流失文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散落于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更是数倍甚至十数倍于此,它们大多是在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盗墓走私出境的文物,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

  文物回流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解放初期,在中央政府及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下,国家从境外购回过《伯远帖》 《中秋帖》及《五牛图》等珍贵文物。然而,基于国力及外交等诸多薄弱因素的限制,当时并未能形成一套有序机制,文物回流也一度搁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40多年,尽管中间也曾有过博物馆断断续续征集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强盛,人民生活指标的进一步提高,艺术品拍卖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逐渐扎根,随之也带回一批流失境外的珍贵文物。2002年,新一届政府对文物回流更为重视,决定增加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促成海外珍贵文物的系统回流工程:自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划拨5000万元,用于征集购买海外重点珍贵文物,财政部为此专门印发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财教[2002]34号)。而负责运作这笔经费的,正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据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介绍,继2002年5月征集北宋米芾的《研山铭》之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还陆续于2002年12月征集了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等瓷器,2003年征集了战国虎形佩,2004年征集了著名藏书家陈清华之子陈国琅藏宋元明清善本典籍,2005年征集了龙门石窟及北宋木雕观音、珍贵明清家具、皮影文物和西周青铜器,2006年征集了商代子龙鼎,等等。在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国家重点文物征集工作也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家征集与博物馆征集的区别近几年,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国内很多文博机构都加大了文物征集的力度:北京市文物局从2001年起已经建立起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制度,每年拨出专款1500万元,专项用于文物征集,并重点支持新首都博物馆的文物征集计划;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买下《淳化阁帖》;恭王府每年自筹资金600万元,面向全球征集文物,2007年更将设立亿元以上专项经费用来征集文物……这些地方博物馆的征集行为与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相比较,二者有哪些区别?

  对此,张习武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地方文博机构的征集往往只针对自身馆藏陈列缺项,而国家专项资金面向的是全国各大博物馆,征集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划拨至各单位。5000万元的投入,不仅可以及时抢救和保护一批珍贵文物,还可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地方资金投入文物征集和文物保护,对整个文物市场起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比如2005年,成都在国家投入800多万元征集到6万件皮影艺术品后,即拟定投入3个亿建立中国规模最大的皮影博物馆。具体到导向作用,张习武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征集那些真正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力图保护文物整体性。征集对象一定要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目前市场上价位偏高的热门文物,出于投资健康,国家专项资金并不鼓励征集,并希望各地文博机构能重视馆藏文物的门类与系统,按需征集。同样,他们也希望这样的做法可以引导文物市场中的个人摆脱急功近利的想法,从而真正致力于收藏。

  国家专项资金征集到文物后,将依据什么标准分配、划拨到各文博机构代藏?张习武表示,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只是执行机构,决策权在于国家文物局。他们首先会根据各地博物馆的硬件、软件设备,观察其是否具备展览条件与研究能力,该文物对其馆藏体系的完整性是否属于急需或必须,有时也会考虑政治的因素。比如商代的子龙鼎,据说出土于河南,所以河南的博物馆希望收藏,其他博物馆也有提出要求的,但考虑到子龙鼎与司母戊鼎为“一方一圆”国之重器,政治意义重大,国家文物局最终决定将其调拨给位于首都天安门的国家博物馆代藏。

  征集过程中应规避的风险2002年,《研山铭》被2999万元天价收购之后,社会上曾出现了不少争议的声音,有人认为花钱太多了,有人说拍卖公司赚了钱,也有人对真伪提出质疑。2002年至今,5年时间,2.5亿元的专项经费,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征集文物的过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如果以是否买了不该买的东西、东西是否买贵了等这些条件来衡量,整体来说,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失误。”对于这一尖锐的问题,张习武回答颇为谨慎。“对于有些价格方面的社会舆论,我们坚持认为,一切需待历史检验,而不是单纯地以目前的市场价位来判断。如果问2999万元买一件珍贵的宋代文物是否值得,那去年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拍出的2个多亿贵还是不贵?更何况,《研山铭》当时经过了启功、傅熹年等最知名书画鉴定专家的鉴定,应该是可以经受历史考验的。”

  真伪问题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征集过程中最为关心的一环。在决定征集一件文物之前,中心都会邀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相关专家“会审”,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根据专家给出的限价去协商。在中国文物目前仍主要依靠眼学来获得鉴定结果的现实状况下,“如果说这些全国最顶尖的文博系统的专家看错了,那么谁看才是对的?”张习武无奈地表示。为做到有据可查,避免闹出历史笑话,每经手一件回流文物,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征集过程整理成文,《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资料汇编》,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可随时备查备考。

  根据记者对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这几年征集到的文物的观察,其中一级文物市场的运作占据主要比例,他们利用国内文物专家长期工作中积累的藏家资源,并从中国香港延伸至海外;同时也运用媒体与网络资源获取征集线索,与卖方直接沟通。相比之下,二级拍卖市场的风险更大,除了需要交纳或明或暗的高额佣金,拍卖场上如果代表国家公开举牌也不利于压价,加上征集程序与拍卖程序的冲突,征集方不可能与委托人直接获得交流——这些或许都是国家专项征集资金很少介入拍卖市场的原因。

  回流,先堵住流失之源头每年5000万元,对于数量庞大且价格高昂的海外流失文物而言,可谓杯水车薪。这也给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带来一个难题:如何使用手中有限的资金,不让珍贵文物从眼皮下流失?目前,国内仍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去整合所有的征集资金,国际文物市场上甚至会出现自家人争抢的情况。面对买不完的流失文物,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又能否站在统筹的角度提供信息,建议地方文博机构出资购买一些珍贵文物?对此,张习武表示,他们会试着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地方博物馆,介绍藏家与其直接联系,这样也可以使博物馆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合理地限制价位。

  文物征集前的调查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哪些需要买?哪些可以买?哪些可以保留追诉权?只有摸清底细,征集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圆明园流失文物的调查工作,应先确定它们具体分布在海外哪些博物馆与私人藏家手中,再根据这些文物的珍贵程度分级并决定征集的先后顺序——据悉,类似的调查工作在国内目前还未能有效实施。记者了解到,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2005年用于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的工作经费仅为100万元,2006年升至200万元,而这些经费包括了前期调查、组织专家鉴定、境外谈判等多项开支,却要完成5000万元的征集任务,难免力不从心。记者以为,若前期调查工作不能深入开展,文物回流工程也将很难实现有序性。调查环节的薄弱同时也将一个更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不能堵住文物流失的源头,一面回流,一面外流,必然得不偿失。

  文物回流工程,离不开中央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更需要文物、海关、司法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方能将成本降至最低。列举两个成功的案例:2000年3月,纽约佳士得春季拍卖中一件重要拍品五代彩绘武士大理石浮雕,被发现是从中国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的文物,经中国香港走私到美国。经中方交涉,佳士得最后撤销拍卖,将拍品交还中国。2002年3月,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中出现6件汉代裸体黑陶俑,被证实为西安市东郊汉文帝霸陵的一个陪葬墓被盗文物,这6件汉代陶俑均出自窦皇后的墓葬坑,它们大约是2001年4月到10月间,被盗墓者从西安杜陵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区盗走并偷运到美国的。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交涉下,苏富比在拍卖前夕及时撤拍,美方最后同意将这批汉代陶俑交还中国。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飞跃,海外文物回流过程中也不可忽视来自民间的力量。2003年9 月,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淼就捐资购回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朱子注云:“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

  独家解密:海外重点珍贵文物回流内幕2002年,一幅米芾《研山铭》以2999万人民币免收佣金被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拍得,打破了该年中国书画拍卖,甚至自有中国书画拍卖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由政府所创的天价,对日后的中国书画收藏市场亦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而每年掌管5000万元国家文物回流专项资金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踏上任重而道远的征集之路。

  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授权,本刊将独家公布其中几件海外珍贵文物回流内幕:从鉴定真伪,到价值评估,再到征集意向,为您详细解读回流全过程。至于这些文物的购买价格,因涉及双方商业机密,故不予以公布。

  流向美国的龙门、云岗石窟文物2004年11月上旬,北京九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采公司”)提供了一批流失海外文  物的征集线索,经认真比对资料,其中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藏品木雕观音一件(现于北京饭店展览)、砂岩质佛半身像一件以及两件美国私人收藏石灰岩质佛雕可能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经与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相关部门沟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将上述四件文物列入2004年度征集计划。

  12月初,九采公司将三件石质雕像分别从香港、美国运至北京(履行了海关报关手续),为专家鉴定创造了条件。12月8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邀请宿白等国内四位著名佛教造像专家在中心对三件石质雕像进行了实物鉴定;12月11日,第二次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饭店对三件石质雕像进行了实物鉴定;12月10日,邀请金维诺等四位著名雕塑及造像专家在北京饭店对木雕观音进行了实物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与目前掌握资料,形成如下认识:

  一、关于文物真伪与年代

  经专家鉴定,石灰岩质佛头像、石灰岩质天王头像均为龙门石窟唐代头像,其中天王头像可能与龙门火顶洞有关。砂岩质佛半身像为云岗石窟第三期(北魏时期)造像。木雕观音为宋代晚期作品,装銮与沥粉可能后有修补,1988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实验室为其出具了碳14鉴定报告。

  二、龙门石窟文物价值

  龙门石窟石灰岩佛头像高43厘米,宽27厘米,保存完整,形体硕大,应为大型立佛或坐佛之头部,造形为典型盛唐样式。盛唐为龙门石窟鼎盛期,雕塑艺术价值极高,所以龙门石窟盛唐时期佛头盗损严重,目前龙门石窟盛唐时期大型立佛、坐佛40余尊,大多有身无首,此件如能收回,现场查对原处位置后予以复位,意义重大。

  龙门石窟石灰岩天王头像高33.5厘米,宽15厘米,保存完整,神气十足,为典型盛唐样式。专家经比对资料认为,此件极有可能是火顶洞两件流失天王头像中的一件(另一件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如能征集,与前次征集之火顶洞菩萨头像一并复位,意义重大。

  云岗石窟砂岩佛半身像高36.8厘米,宽24.7厘米,头、颈、胸、臂保存基本完整,具有云岗三期(北魏)“秀骨清像”的典型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能原在云岗西区。云岗石窟流失雕像虽多,但因其砂岩材质极易风化,留存至今的非常少见,且云岗三期作品目前存世完整者少,此件文物如能回归,十分有意义。

  宋代木雕观音高200厘米,保存完整,体量硕大,神态端庄安详,具有吸引人的美感,文物、艺术价值较高。北朝、唐、宋并称中国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欧美日博物馆均以收藏有宋代大型木雕为豪,粗略统计,北美七家大型博物馆收藏宋代木雕数量在20件以上,而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尚无宋代木雕精品。根据已掌握资料经比较,此件木雕在高度上仅次于美国纳尔逊艺术馆藏宋代观音菩萨坐像,在国内博物馆则为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较为罕见。

  三、征集意向与价位

  经了解,宋代木雕观音、云岗砂岩佛半身像均为陈哲敬先生早年收藏,流失当在建国以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在海内外展览、出版,具有一定知名度。两件龙门佛雕系目前藏家父辈在美购藏,可能流失于上世纪30年代。根据专家意见并与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相关部门沟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拟征集上述四件珍贵文物。

  深藏日本近一个世纪的“子龙鼎”2005年下半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开展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过程中接触到一重要线索:曾深藏日本近一个世纪的商代青铜器罕有的珍品“子龙”铭青铜大圆鼎在中国香港出现;鉴于此鼎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中心的征集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渠道迅速与香港的文物持有人进行了低调的直接沟通,并依照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程序,对“子龙鼎”进行了严格的鉴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子龙鼎”的背景与流传情况

  “子龙鼎”据传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即流入日本,多年来深藏不露。

  2004年6月,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陈佩芬先生在日本企业家千石唯司氏家首见“子龙鼎”,千石称此鼎转入其手已有近二十年,一直不曾示人。数天以后,千石将其收藏的青铜镜和其他青铜器在大阪举办过一个规模很大的私人收藏品展览,“子龙鼎”首列其中,展览出版《中国王朝之粹》展览图录(日本北星社印刷),“子龙鼎”为第一器。

  “子龙鼎”露面预出让的消息在国内文物界、收藏界有隐约传闻,许多专家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子龙鼎”的存在,但均无法见到实物。国内私人收藏机构闻风也预伺机炒作。中心工作人员在赴日开展工作期间曾努力寻找此鼎下落,也无法见到实物,一段时间以后才得知“子龙鼎”已运出日 本,目前现存放在中国香港。

  二、关于“子龙鼎”的鉴定情况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根据《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专项经费预算申请程序,约请国内权威青铜文物鉴定专家李学勤等,组成专家鉴定组,于2005年7月和8月期间先后两次赴中国香港,对“子龙”铭青铜大圆鼎进行了严格的鉴定,综合专家主要鉴定意见如下:

  1、关于文物真伪

  “子龙鼎”为商末周初的青铜重器,鼎系一次浇铸而成,鼎腹外底有三角形铸缝,足内侧亦可见合范之范痕;双耳内侧有沿至上腹部的凸起,是用浑铸法将器身(足、腹部)一次浇铸成形,目前保存状态良好,没有发现修补痕迹。

  铭文铸铭,其字口圆浑、流畅,字口内有锈,与其周围腹部锈色接合自然,铭文文字形体“龙”字上部之角的形状与口沿下纹饰带中三独立饕餮纹首部之角的形状、特征相近同,且角部均与头顶隔开,风格亦相同,是原铸铭文。

  从形制、纹饰和铭文来看,“子龙鼎”的各个部分在时代特征上均是相协调的,没有不妥之处,是真器无疑。

  2、关于文物时代

  “子龙鼎”年代应该在商晚期,近于商末,其下限也可能已入西周初年。

  3、关于文物价值

  “子龙鼎”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形体最大的一件,鼎通高1.03米,耳高22厘米,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足高36.5厘米,其中兽首部分为20.5厘米。“子龙鼎”高于著名的大克鼎(93.1厘米)和大盂鼎(101.9厘米),仅次于淳化五耳大鼎(122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但年代比三者都要早,在商末周初器中,“子龙鼎”为目前已知最大的圆鼎,堪称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目前国内遗存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大鼎,不过十具左右,“子龙鼎”可列入其中重要一具。

  “子龙鼎”不但体形巨大,造型雄伟,纹饰亦较精细优美,无论是从铸造技术(铸造这样一个大鼎,工艺过程极为复杂、不易)还是造型艺术来说,均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

  大鼎铭文“子龙”,是目前所知“龙”字铭最早的青铜器,已著录同作“子龙”的有《殷周金文集成》9485壶,另有作“子龚”“龚子”的容器、兵器十来件(其中有传为河南辉县出土的,或藏于辉县相近的新乡博物馆的,其流散时间有的与“子龙鼎”相似)。在商与周的金文中,作器者“子某”可能为私名,但也可能是氏名,“子龙”也有这两种可能。“子某”之称,在殷墟甲骨刻辞与商、周初金文中习见,是商人贵族一种习惯称谓方式。对于商王室来说,称“子某”者应是王子,对于非忘贵族来说,“子某”是其族长之子。所以子龙应属商人,如器已进周初,则已属殷遗民。

  三、关于“子龙”铭青铜大圆鼎的征集建议

  经过严格的鉴定程序,国内几位知名青铜器研究的学者各自独立出具了详尽鉴定意见,意见一致认定“子龙鼎”是“商代青铜器罕有的珍品,当列于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之列,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并呼吁国家能批准动用文物征集专款,尽快收购回境,以使此重要之国宝从海外回归。同时,专家们也期待子龙鼎的回归必将成为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的一件盛事。

  中心根据专家一致意见,建议国家文物局批准动用珍贵文物征集专向经费尽快将这一国之瑰宝抢救回国,届时,如能陈列于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展,必将在中国文物回归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香港黑洪禄先生藏中国古典家具的整体回归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因其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经久耐用,民族文化个性鲜明,艺术价值高等特点,长期以来受到国际家具研究和收藏者的瞩目与青睐,但是在国内家具收藏领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存世中国古典家具数量越来越少,国际藏家及国内私人藏家争相购买,价格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国内各博物馆对收藏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征集收藏中国古典家具的热情不高,馆藏量极少。上述情况,导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家具文物,仍然四处散落流失,而馆藏家具量因为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收藏及研究工作需要,不能满足抢救保护我国古典家具文物的需要。鉴此,征集流散于境内外的中国古典家具文物,抢救保护中国古典家具文物,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去年以来,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相继掌握了香港嘉木堂、香港黑洪禄先生收藏中国古典家具的情况,并对这两家所藏家具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继去年上报了关于征集香港嘉木堂珍贵明式黄花梨家具事宜后,又对香港黑洪禄先生藏中国明清家具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黑洪禄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古典家具经销商,经营中国古典家具50多年,所藏中国古典家具数量大、种类全、精品多。今年4月26日,中心邀请故宫博物院胡德生先生等人赴香港对黑洪禄先生所藏家具进行了鉴定。经多轮筛选,专家共鉴定家具73件。鉴定专家对这些家具进行了逐件研究鉴定,分别出具了书面鉴定意见。中心在对专家意见进行认真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其中工艺独特、造型别致、传世稀少、文物价值高且价格合理的家具,建议征集(如清初紫檀有托泥三腿圆香几、清初黑漆嵌螺钿婴戏图方角大柜、明代黄花梨有托泥四腿香几等。)另外一部分明清家具,由于缺损严重、工艺普通、文物价值相对较低,或专家评价差异较大等原因,建议不予征集。有的虽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但商家要价远远高于国际国内时常价格,建议暂不征集。



访问次数:


字号:[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